我國作為糖尿病大國,患者數(shù)量已高達1.4億,位居全球之首。在糖尿病的管理中,藥物干預是絕大多數(shù)患者不可或缺的一環(huán)。然而,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降糖
一般提到痔瘡,不少人肯定會感覺是不是平時吃的太辣了。然而,一項針對我國成年人肛腸疾病的調(diào)查顯示,湖南省痔瘡患病率是全國最高的,高達76.64%。排第二的是廣東省,為67.42%,而一直以吃辣聞名的川渝地區(qū),并沒有排在前三。如果吃辣容易患痔瘡,為什么川渝地區(qū)的患病率不在前列呢?
吃辣椒到底會不會得痔瘡?
首先告訴大家,吃辣椒和生痔瘡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(lián)系,醫(yī)學上一般認為痔瘡的發(fā)病與“靜脈曲張”和“肛墊下移”兩個因素相關。
久坐、便秘、懷孕等因素會持續(xù)壓迫血管,影響直腸靜脈回流,造成血液淤積、血管擴張等,最終形成痔。還有一種說法是,肛墊是肛管黏膜下的一層環(huán)狀血管墊,負責把守。排便時,肛墊受到向下的壓力、被推出來,排便后會收縮回去。受到年齡增長、久蹲不起、便秘或腹瀉等因素影響,肛墊負擔過重,會扭曲、松弛、失去彈性,出現(xiàn)充血、下移、脫出,從而形成痔。
但是很多人都會有前一天吃辣,第二天感覺痔瘡加重了的情況,這是什么原因呢?
對于“無痔青年”來說吃辣造成的不適是一過性的,吃辣越多,胃腸道蠕動越強烈,內(nèi)容物被消化得越少,吸收水分也越低。到了口,辣椒素仍在活躍,造成局部充血、水腫,不適,感覺就像是痔瘡發(fā)作了。
但對“有痔者”來說,辣椒就是“壓垮的最后一根稻草”。在壓力和刺激的雙重作用下,原本安靜的痔瘡活躍起來。因此,吃辣對于已經(jīng)有痔瘡的人來說會加重痔瘡反應,并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樣,吃辣就一定會得痔瘡。相比吃辣,不良排便習慣、長期便秘、低纖維飲食、肥胖、慢性疾病等才是痔瘡的主要發(fā)病因素。
這種食物比辣椒更容易誘發(fā)痔瘡
在《成年人飲食習慣與肛腸疾病相關癥狀發(fā)生風險的調(diào)查研究》中發(fā)現(xiàn),比辣椒更傷的食物是“肉”。
高頻率攝入牛羊狗肉及其制品、雞鴨鵝等禽肉及其制品、水產(chǎn)品和海鮮后,肛內(nèi)腫物脫出、周圍疼痛、墜脹感、流膿、便血的發(fā)生風險均升高。這里所說的“高頻率”,是指每周至少4天吃肉。物質條件好了,頓頓不離肉的大有人在。每天攝入牛羊肉和水產(chǎn)品者,肛腸疾病患病率要比基本不吃的人,最高增加14.5%。
得了痔瘡怎么辦呢?
得了痔瘡大家也不必太過焦慮,可以在家里常備一些九華膏這樣的痔瘡藥膏,遇到便血、肉球脫出、或是有疼痛感時,可以先用痔瘡膏保守治療。九華膏具有消腫止痛、生肌收口的作用,使用后能快速減輕痔瘡的炎癥反應,止痛、止血。每日早晚或大便清潔后敷在患處即可。
日常要注意不要輕易“招惹”痔瘡,養(yǎng)成良好的排便習慣,縮短排便時間5-10分鐘以內(nèi);工作時不要久坐,每30分鐘起來走一走,活動一下,減輕PP壓力。飲食上管住嘴,少吃辣,多喝水,保持大便通暢,避免刺激痔瘡。